门票预约

景区讲解词

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· 概况· 景区讲解词

道口古镇景区讲解词

  尊敬的各位领导您好!欢迎来到道口古镇,我是今天的讲解员,接下来由我带领大家参观道口古镇,各位这边请!我们现在所处位置是:顺河北街 /顺河南街 /古镇的中心区域

 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协防外委署,老百姓也叫做武衙门。设立于清朝嘉庆十九年(公元1814年);是我国清朝政权的基层军事机构,属绿营军制,是清军的正规部队,主要职责是镇戍地方、维护当地治安等。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。

  (由于道口镇位于滑浚两县之间,航运发达,是水陆交汇的商贸重镇。滑浚两地商贾百姓汇聚于此务工、经商,日常产生的矛盾、纷争及税收、治安等情况,多涉及两地百姓,为方便调解纠纷、讼事,维持治安、保障税收和正常的商贸活动,清朝政府在道口镇分设滑浚丞和协防外委署,由滑、浚两县外派官员联合管理。长官为从七品,即现在的副县级别。滑浚丞设在小东门牌坊街(今道口镇幼儿园),当地百姓根据滑浚丞和协防外委署的职能,分称“文衙门”“武衙门”。)

  到了光绪三十年(公元1904年),撤协防外委署,改巡警局,人员百余;民国初改设警察所、后改警察局。2020年,协防外委署在原址重建,坐东向西,为硬山式四合院建筑,有正堂、厢房、门房组成。大堂面阔三间,堂内无雕梁画栋,也无彩绘壁画,显得既朴实无华,又庄严肃穆。

  (路讲)各位我们这边请!

  道口古镇主要分为顺河北街、顺河南街两大主区域,并且都是依照大运河的自然走向而命名的街道。我们所在的顺河北街全长约500米,宽约5-6米,主要以胡同文化为主,其中有以形象与标志命名的胡同,如武衙门胡同,善局胡同等。有以姓氏命名的胡同,如靳家胡同、仇家胡同等等,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,更是古镇老百姓生活的场所,留下了许多生活的印记。左右两边的胡同或狭窄仅可两人通行,或宽阔可过车马,但右手边的胡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便是可以直通大运河河堤。

  右边我们看到的是石榴宅,因院内有一颗百年石榴树而得名,主要是一家深度汉服体验馆

  右手边这条胡同叫做善局胡同,民国年间里面设有宏济善局而得名(是由仇乐三——仇老会之子,同商会会长仇聘卿、浚县裴庄常仙浦——党员烈士、天门会副会长——共产党抗日外围武装组织、浚县大郭庄清末秀才郭老栋、乡绅大户李老坤、肖老敬及各商铺掌柜自发组织的慈善机构)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慈善机构,善局设放生、施粥、接济穷人等活动,每年腊八,施腊八粥。

  各位领导我们继续往前走,就是刘家大院了,刘家院始建于清末民初,由当时经商起家的刘希孔先生所建,院子原占地面积约4亩,为三路三进四合院。所谓三进院,就是从上往下看,呈口字形,是一进院,如果中间有一道屏风或建筑阻隔呈日字形,是二进院,如果中间有两道屏风或建筑阻隔呈目字形,是三进院。

 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个大门,这边有两个窗户,这边有一个窗户,门不是开在中轴线上,这是因为在古代只有王府的大门开在中轴线上,老百姓你多有钱,都不能开在中间,那么请大家移步第一进院,好,我们刚所通过的这个建筑叫做倒座楼。他是挨着胡同,主要是为了不让路过的人看到院子里,所以倒座院的窗户都很小,光线很不好,是给丫鬟,下人住的地方。好,我们左手边看到的就是清末民初所建保留至今的一个原建筑,只有门跟窗户重新修缮了一下,右边这一栋就没有那没幸运了,他被居民建房时所破环,只剩一个墙基,我们现在看到是后期一比一还原后的建筑,用作于厢房,我们现在进入二进院,我们现在所站的就是会客厅,如果有人来拜访就会让他们先在此等候,大家看一下这个建筑,看起来很像一个门,但它实际上并不是门,而是一个屏风,你可以发现两边还有两个小门,当时等级观念还是比较严重的,主人或地位高的可以走大门,而丫鬟下人是要走侧门的。好,我们接着往前走,进入二合院里面,这两侧跟一进院是一样的,都是厢房,我们往左手边走,里面是厨房,而这个院子内有个厢房和小花园,大家猜一下是谁住的?对,是给妾室住的,她如果要出入是要走侧门的,好,我们看一下右手边这个是后花园,这边是书房和孩子们的私塾,教课先生在此教授孩子学习,我们现在进入的就是三进院我们看到这个正对着门的楼,就是主楼,是给老爷夫人住的地方。(刘希孔、刘希贤兄弟在北寨门外开设奎盛公商号,经营英、美进口的洋油、农资等洋货等商品,道清铁路开通后,又兼营煤业。在火车站和北辛店一带广开分号,获利丰厚。刘家的商号沿运河、铁路向外延展,生意遍布北京、天津、开封、新乡等地。)(解放后,刘家大院归政府所有,先后作为道口老镇政府驻地、南下干部家属院等,80年代以后刘家大院部分房屋自然损毁,后除临街楼和一进院南厢房两座以外,其它建筑均坍塌,仅剩残墙或墙基。道口镇街道2019年底启动了刘家大院修缮复原工程,整体恢复了刘家大院清代末期与民国初期建筑风貌。)

  各位领导我们继续往前走,左前方是祥盛公绸缎庄,建成年代约在晚清。在当时售卖婚庆用品,后来也做过新华书店的办公楼,旁边就是新华书店的旧址

  (为欧式风格的二层平顶阁楼式建筑,面阔三间,白灰抹面,门窗上方为木梳背式砖券,两层之间设冰盘式出檐,前脸砖立四柱,柱顶原有宝珠式装饰。与前方的德庆成绸缎庄均源自今河北武安县商帮中的房家。)

  (武安县伯延村人房孝忠靠手推车运送货物起家后,开始涉足药材生意。俗话说“打了铁,卖了药,各行生意做不着”。房孝忠先后贩卖药材、开药铺积累资金后,在彰德府(今安阳市)自创字号“祥顺公”,开始涉足绸缎生意。到19世纪后期,“祥顺公”已开设分号近百家,郑州、开封、上海、怀庆府(今原阳县)都有房家的分号。房家规定,在所有的分号中,既可用“祥顺公”字号,也可沿用房家药材铺的“德庆”二字,晚清、民国时期,在古城开封商业界占有重要地位的绸缎四大德——“德庆恒”“德庆成”“德庆兴”“德茂恒”,即祥顺公的分号。一百多年前,“祥顺公”东家看中道口古镇这块宝地,先后在顺河街并列开设了“祥顺公”“德庆成”分号,依靠运河航运,凭着百年老店的信誉和实力门迎四方宾客。)

  右手边就是裤裆胡同,因形似裤裆的样子而得名。

  继续往前走左边看到的就是德庆成绸缎庄,建于清末民初,为砖木结构,二层半坡阁楼式建筑,我们抬头向上看门窗拱券(xuan)上精美的欧式浮雕可以看出它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。商铺面阔四间,其中店铺三间,南侧留一间开间供后边住户进出。我们再来看一下大门两侧扶墙上有“津沪国货布匹,苏杭纱罗绸缎”的楹联,彰显了德庆成绸缎庄的昔日辉煌,也见证了运河的通达与繁荣。

  各位领导我们继续往前走。

  厚重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之不尽的文化宝藏,习近平主席也曾说过:“保护好传统街区,保护好古建筑,保护好文物,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,对待古建筑、老宅子、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、尊崇之心。”

  (顺河北街整体于2019年对建筑进行修缮和复建,目前已基本改造完成,改建后的顺河北街仍保持了古镇的历史原则,修旧如旧,使顺河北街的历史遗迹、文化古迹、人文底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。)

  各位领导这边请,我们前往顺河南街继续参观

  顺河南街也是该片区域的主街道,街道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格局和风貌,传统民居和店铺保留较多,主要集中在顺河南街,采用了前铺后宅的形式,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住宅,包括现在依旧是有原住民在这里居住。

  我们可以看到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两层砖木结构,住宅多为一进院或二进院,布局严谨,是典型的豫北民居。顺河南街也是当时最繁华热闹的街道,往南走,街道也是越来越窄,由于当时店铺越来越多,地皮比较值钱,寸土寸金。

  我们左前方是滑县木板年画展厅,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木版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,其内容来源于古代驱鬼避邪的“门神画”,每到春节,家家张贴门画,表达祝福新年快乐,吉祥喜庆之意。

  (源自明武宗年间(公元1506年),至今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。数百年来,这一技艺一直是手工制作,画板均采用上等梨木板材。其印制工序细腻繁复,线条刚劲有力且饱满匀称,构图对称均衡,其造型粗犷豪放且富于夸张,色彩鲜艳,呈现出黄河流域民间艺术普遍具有的粗犷豪放品格。

  滑县木版年画以神灵信仰和祖先祭祀为主题,形式多样,包括族谱、神像以及年画、扇面等。它承载着黄河流域百姓的生活习俗和传统信仰,因此“敬神镇宅降祥纳福、天地众神和谐共存”的主题非常突出,题材多以神像和族谱为主。滑县木版年画充分体现中原人民的崇拜和信仰,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。

  在滑县木版年画中,祖灵信仰以族谱的形式展现。这是一种滑县独有的题材形式。其中“祖”代表祖先,“灵”则指灵魂。人们通过祈祷和膜拜,借助神佛的法力来保佑自己平安,远离灾难。在许多情况下,人们只是希望在自然界允许的条件下生活得更好。另一类重要的题材是族谱。当地人又将其称为“名义”“祖宗轴”“轴子”,这是年节祭拜时悬挂的图画,上面记载着历世宗祖的名讳。通常,“祖宗轴”在平时是卷起来的,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才会放下来。在这期间,全村的男女老少,无论辈分,都会在正月初一的早晨,来到“祖宗轴”前拜年磕头,祭拜已逝的祖先。)

  滑县木板年画构图形式多采用长幅立式,左右对称,上下层分明,人物和画面框保持一定的距离,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不遮挡,圆面中空白较多,加上淡色渲染,画面整体呈现出疏朗清新的特点。在整幅画的构图中,滑县木板年画常在画幅两侧配置对联,上置横批,构成完整的中堂形式。此种形式为滑县木板年画的主要特征之一。

  像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也是很有名气的,但是我们滑县木版年画和它是有所不同的,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是套版印刷、一次成型。而滑县木版年画则是先用线版印刷,出来之后是黑白色的,后期再人工着色。

  既有版画的刀刻韵味,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,形成了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。

  滑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,截止目前各个级别的非遗总数约有二百多项,有很多也正在申请当中,其中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四项,除我们刚刚看到的木板年画之外,剩余三项是地方戏曲,分别为:大平调、大弦戏以及二夹弦,所以滑县也可以称为戏曲之乡。

  火神庙会:在道口这座小城里,每年都会有庙会,时间为每年正月的27、28、29这三天,传说正月二十九是火神的生日,百姓们为表祝贺,并向火神祈愿保佑大家平安健康,免受火患,所以每年这三天都会通过表演(背阁 抬阁 舞狮 舞龙 高跷等)来祝贺火神生日,而且这个传统从宋朝开始一直至今,有七百多年了。快到古会时,附近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赶来这边看民俗表演。三天古会,看表演,会亲友,数十万人的狂欢,也是为春节画上了一个幸福的句号。在我们当地,只有这个庙会结束了,才意味着春节过完了。

  (道口镇的社火也叫玩会,由六铺三关九大社会即九家玩会和军庄秧歌、河西高跷组成,会期三天。在运河文化和外地移民的影响下,道口镇的社火在北方社火粗犷浑厚的基础上,融入了江南社火的精致细腻和京津社火的元素,表演起来雄健既威武又不失情调,让人看了耳目一新。)

  道口镇社火旧有六铺三关九大社会,即九家玩会。具体位置是以顺河街、大集街、一面街的位置和寨墙内外来划分。六铺即:头铺、二铺、三铺、四铺、五铺、六铺;三关为东关、南关和北关,北关也叫北辛店。六个铺分布在寨墙以内。从北寨门里沿顺河街向南,至十字街段和脚力市街段为头铺;十字街向西至水胡同的二道街口、向东至大集街中段的薛花园处、向南至顺河街狮子巷口为二铺;顺河街狮子巷口向南至九大川胡同段为三铺;在西门街与后大街交叉的十字路口段为四铺;四铺向东至贸易路处转而向北与大东门连接段为五铺;五铺与头铺之间的地段是六铺;重修寨墙之前道口镇有西关,重修时,西门寨墙外延,将西关纳入寨墙内。此后道口镇的三关就是东关、南关和北关了。具体划分为:大东门向东为东关;大南门、小南门外为南关;北门外的北辛店为北关。

  古镇人说,道口镇的社火是先有一、二、三铺,再有四、五、六铺,最后才有三关。从各铺、关所处的位置来看,这话不无道理。一、二、三铺以十字街为中心,分布在顺河街、大集街、水胡同等最繁华的街巷;随着古镇的繁荣和街巷的延伸,又有了四、五、六铺;在寨墙内居住过于拥挤,由于寨墙以西是运河,于是人们纷纷在寨外的东、南、北三个方向居住,社火也在寨外三关落地生根。道口社火不仅有六铺三关,还有“两甩袖”,这两甩袖就是河西高跷会和军庄的秧歌会。

  右手边这座建筑叫做百货大楼,这座建筑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货品十分齐全,如:针织、纺织、食品、文化用品、五金等约七千种(据滑县志记载),居民都喜欢来这里购物,在五十年代百货大楼年经营额达156。2万元。当时购买商品都必须拿着粮票或布票,所以这是一座有时代纪念意义的建筑。

  各位领导左边请

  右手边是我们的烧鸡老铺:据县志记载张家烧鸡铺自清朝顺治年间(1644—1611年)就在道口经营烧鸡,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。

  张家烧鸡铺开始由于工艺和配方一般,生意较为清淡。到清朝乾隆52年(公元1787年),张炳接手烧鸡店铺,为了拓展生意,扩大销量,他着意进行技术改进。后来一天,他在街上散心,偶遇一位曾在皇宫做过御厨的老友刘义,二人置酒谈心之际,刘义得知张炳的处境,很是同情。他念及故交情谊,把自己做烧鸡的秘诀教给了张炳。说:“要想烧鸡香,八料加老汤。”并把八种作料的用法、用量详尽告知。(八料就是陈皮、肉桂、豆蔻、良姜、丁香、砂仁、草果和白芷八种佐料;)

  张炳据此如法烹制,做出的烧鸡果然不同一般。又几经改进,其烧鸡以异香浓郁、色泽鲜艳、造型别致而声誉大振,生意日益兴隆。(张炳制作的烧鸡呈两头皆尖的半圆形,别致美观,抹蜜油炸卤烧后,外皮金黄,看起来酷似金元宝,被世人称为“元宝鸡”,通过水旱两路客商的口口相传,从此张家烧鸡远销四方)张炳为了不忘义友授技之恩,以“义友济兴”之意,将烧鸡铺号定名为“义兴张”字号,由张氏子孙世代相传。

  我们现在所在这条街叫做大集街,当时许多商贩汇集于此摆摊,天天像集市一般来来往往,商贾云集,贸易繁盛,故名为大集街。

  左前方白色建筑为道口同和裕银号,(山墙是徽派风格的马头墙,顶层是具有西方建筑特征的几何式儿女儿墙,一层与二层之间的冰盘沿、木梳背式砖券窗户是传统的北方建筑特点。)

  民国初期道口一共有六家银行,其中最大的就是这个同和裕银号。这座四合院的主人是河南新乡人王宴卿先生。

  (王晏卿,名静澜,字晏卿,以字行。光绪十三年(公元1887年)出生,新乡洛丝谭村人,世居新乡城郊姜庄。

  王家是商人世家,父亲王清臣在新乡县经营同和银楼。王晏卿十六岁时在自家银楼做学徒,并参与管理银楼的账目,他经手的账目收支分明,井井有条。王清臣见他是可塑之才,就将同和银楼交给王晏卿管理。本以为儿子会像他一样用心经营银楼,做个本分的生意人。谁知王晏卿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,在接管生意两年后,便离开银楼到新乡最大的商号道生长做了“长腿伙计”(类似今天的业务员)。几年来,王晏卿走南闯北,逐渐成长为一名谙熟经营之道的出色商人。

  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因清政府修建道清铁路占用王家土地,赔偿给王家4700块大洋,加上父辈的积蓄共有大洋8800块。王晏卿以此为本金,联合新乡的富户赵安侯、江含清、杨永祥三人共同出资12000块大洋,于民国元年(1912年)创办新乡同和裕银号。由于经营有方,银号规模不断扩大,于民国四年(1915年),他在道口古镇开设了第一家分号。

  落户古镇的同和裕银号依靠运河航运“北伸平津,南延沪宁,东至新浦(今属连云港),西达成都、太原”。王晏卿以“寓金融于实业,以商业固金融,从金融起家,大量涉足工商实业”的经营模式,不仅在道口古镇开办银号开启存款、放款、汇兑等金融业务,还大力发展土产品出口业。为及时掌握商业动态,抢占时机,同和裕银号安装了电话,并设专人日夜值守;还购置了数辆自行车,派人往返于清丰、南乐一带收购草帽辫及土特产运至道口镇,成批装船发往天津出港;再从天津运来煤油、五金、百货等在古镇出售。镇内的邮政局、长途电话局等通讯机构和“绾毂水陆”的便利交通奠定了同和裕道口分号在豫北地区的金融、信息联络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地位,为银号日后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。

  经过五年的发展,到了1920年,道口同和裕银号的业务种类逐渐增多,商业也从最初以五金、铁货为主扩展到粮棉、文具、百货以及土产品的进出口等领域。王晏卿长期坐镇道口,深谙道口镇的信息优势和地利优势,他以道口分号为依托,先后在国内开设41家联号、55家工商企业或店铺,并办有医院、学校和电话局等,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。到了1933年,在银行的竞争、排挤和政府对钱庄的打压限制下,同和裕出现了挤兑风潮,很快停业,道口同和裕银号和其他联号随之关门歇业。王晏卿也于1935年遭受牢狱之灾,1938年日军入侵,新乡沦陷,国民党政府在撤离时打开狱门,王晏卿得以出狱,但他经营多年的同和裕银号及其分号已不复存在。)

  我们走进去看到的第一个展厅是我们的综合展室,它主要介绍了我们的银号主人王宴卿先生。他是河南新乡人,生于1886年,逝于1984年,享年98岁,在他二十五岁时和他的几位朋友在1912年在新乡创办了第一家同和裕,由于生意非常红火,他便决定要开分号。民国初年的道口,水运和陆运十分发达,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,王宴卿瞅准道口这块风水宝地,于1915年在这里创办同和裕的第一个分号。之后在全国创办了43家银行分号, 50余家工商企业。在当时的河南乃至全国金融工商界占有重要地位。道口这里保存的是相对比较完整的,开封的刘少奇纪念馆的前身也是同和裕银号。

  里面是当时的营业厅,主要办理一些小额的金融业务,包括我们脚下所踩的砖都是民国年间所保留下来的。

  我们继续里面请

  同和裕银号原有房屋100余间,占地2余亩,后面白色居民楼原先也是同和裕银号,只不过后期被拆除只保留了前面的部分。

  右手边这个房间是东柜房,主要办理大额金融业务,像是银行的一个VIP室,工作人员引领一些大客户到这里来办理业务。我们进去可以看到木栏杆很像我们现在银行的玻璃隔断,并且可以看到当时工作人员办公所用的物品,像台灯及电话在当时都是较为先进的。

  出了东柜房正对的就是我们的西柜房,里面主要售卖日常生活用品,像超市一样。由此可见王宴卿是非常有经商头脑的,取了钱之后在这里购买商品又花掉,等于钱还是留在了钱庄里面。可谓是:东柜取钱西柜花,绝不把钱带回家。

  再往前左右两边是车房以及轿房,主要展示当时银号所用的交通工具。如:押运财物等。

  再往前右手边是信息联络室,是同和裕银号发展初期的金融、商业信息联络中心,当时这里每个跑业务的联络员都配有自行车,主要收集、传递一些金融及商业信息。

  这是模拟账房先生工作时的一个场景,这里有一把椅子,相当于现在的保险柜,上边这个小孔是投放银元的,后边是可以打开的。这边放着一个自行车,在过去称之为洋车,1912年,清朝皇宫里有了第一辆自行车,在1915年我们道口同和裕就有了八辆,可见当时王晏卿先生的实力。

  屏风墙

  我们抬头向上看最上方高出屋顶呈阶梯状的部分为徽式马头墙,马头墙的设计可以很好的起到一个防风防火的作用。因为当时古镇商铺林立,且多为砖木结构,一旦发生火灾,很容易波及到周边商铺,马头墙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阻断火源的作用。

  (这边为我们的历代古币馆,是古代商品交换的产物,萌发于夏代,起源于殷商,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皇,此后经历了汉唐宋元明清2000多年的历史。)

  且房顶上面有一米宽的巡逻平台,配有安保人员并且每个安保人员都配有枪,所以安保系统是特别好的,除此之外,还建有地下金库和逃生通道,逃生通道可以直通大运河河堤。所以一旦发生紧急情况,可以直接通过逃生通道走到运河坐船离开。

  (路讲)道口古镇位于滑县西北部的卫河之滨,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、国家4a级景区。它西依隋唐大运河,是运河口岸的一个商贸重镇,有着“小天津”的美誉,与朱仙镇、赊旗镇、周口镇并称中原四大名镇。古镇历史街巷、历史建筑保存完好,有“三关六铺七十二胡同”之说,现存有历史建筑10000余间,著名的有义兴张烧鸡老铺、同和裕银号、德庆成绸缎庄等等。

  (路讲)因为道口是有着千年厚重文化底蕴的古镇,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滑县段的一个渡口,也是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。起源于宋朝,繁荣于明清,因运河水沟通连接了晋冀鲁豫大大小小30多个城镇,所以在明清时期,道口已发展成为豫北商贸重镇,素有”小天津”的美誉。民国时期,与周口,赊店以及开封的朱仙镇并称中原四大名镇。所以在我们刚刚进入顺河南街的时候,牌坊上题字为中州名镇。

  道口古镇在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。2020年,道口古镇被成功评为国家级4A景区。

  此外,道口古镇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道口正月古会也叫火神庙会,时间为每年正月27,28,29三天,传说正月二十九是火神的生日,百姓们为表祝贺,并向火神祈愿保佑家人健康平安,免受火患,所以每年这三天都会通过表演来祝贺火神生日,而且这个传统从宋朝开始一直至今,已有700多年的历史,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胡同叫-水胡同,也是胡同当中最宽的一个,正前方是水胡同码头,当时没有自来水,附近的居民靠运河的水而生,正是这条不足150米的胡同,每天经过的人络绎不绝,男女老少担着水桶有说有笑,在回去的是路上,吱吱呀呀的扁担声和人们的说笑声,仿佛汇成一曲动听的音乐,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  大运河

  (中国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,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,它见证着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技术,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与大统一,和长城堪称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两大奇迹。今天,带您走进历史中的大运河。)

 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、京杭大运河、浙东大运河组成,它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、线路最长、规模最大且通航时间最久的一条人工运河,它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和文化遗产。(它的开挖,打通了我国南北两方的大动脉,沟通了黄河、海河、淮河、长江以及钱塘江五大水系,促进了我国南北两方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。)

  大运河滑县段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个重要点段,以道口古镇为界,东至贸易路,西至运河(卫河)西岸,北至大王庙,南至长虹路,河道本体保存完整,且水质条件良好,周边环境风貌没有受到破坏。是现存活着的、流动的大运河永济渠段保存最为完好、内涵最为丰富的河段之一。(现存古河道8。24公里,古码头9座,古城墙3千余米,大小庙宇、古商号更是星罗棋布,所以是遗存较为丰富的代表性河段之一。)是由浚县的曹湾村东流入我县,贯穿道口古镇之后又流入浚县。全长只有8。24公里,但它的原真性被保护的非常好,这也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原因之一(2014年6月)。由于大运河滑县段而形成了优越的交通地理条件,给道口古镇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,明清至民国年间,道口商贾云集、贸易繁荣、“日进斗金”为豫北重镇,有“小天津”之称。(这条河在历史上曾经五易其名,战国时期称为清水,也称清河,汉代称白沟,隋朝称永济渠,宋代为御河,)明清时期改称卫河并沿用至今。这条河曾承担着航运、灌溉、渔业、生活用水等多种功能,所以说这也是我们当地老百姓的一条幸福河、母亲河。

  老城墙: 我们古镇现存老城墙仅3000余米,我们面前这一段是保留较为完整的一部分。 它属于清代建筑 长25米,高7。6米,呈马面状, 由墙基、 墙体、 垛口三部分组成。墙基是由青石砌成, 外墙是由青砖和白灰砌成 ,内墙和垛口是由三合土夯筑而成。这个三合土是由沙石,黏土,白灰,糯米浆,动物血液混合制作的,非常坚固。

  大家近看可以看到城墙上有一些小洞眼,有些人认为这是蛇虫鼠蚁留下来的,也有人说是子弹穿过留下的痕迹。其实并非如此,这些洞眼是为了把三合土夯打成形,就用夹板制作成长方形的模具,中间用绳索进行固定,再把三合土倒进去,进行一层层的夯筑。三合土的特性就是敲打次数越多,放置时间越久就越坚固,这也是古城墙再经受风雨数百年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。

  我们的古城墙沿河而建,既起到防御外敌的功能,又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,是典型的城堤一体化建筑,像这样形制的古城墙在我们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,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。是大运河滑县段历史文化遗存中的精品。

0372-8226878

微信公众号

抖音号